中藥面膜加低溫冷噴治療面部皮炎
來源:0
點擊:8503日期:[ 2016/3/3 ]
面部皮炎臨床常見,非常有礙美容。臨床上治療方法各異,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或氯雷他定片、維生素C片等抗過敏藥物及外用它克莫司軟膏或其他激素類軟膏,短期療效尚可,但停藥后病情容易反復,甚至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我科采用中藥面膜加低溫冷噴治療面部皮炎取得了較好的美容效果。
采用我科自治中藥桑葉、白菊花、地膚子、牡丹皮、龍膽草、紫荊皮等打成微粉。具體方法是患者平躺于美容床上,用清水清潔面部皮膚,然后采用維生素E膠丸擠破后涂于面部,涂勻后進行面部穴位按摩,按摩輕重力度可根據患者面部情況具體對待,皮損嚴重按摩則輕,否則力度可稍重。然后用面罩紙生理鹽水浸濕后覆于面部,低溫冷噴5分鐘左右,中藥粉涼開水調制后涂于面部。然后再用冷噴機低溫噴霧20分鐘后揭去面罩紙后清水洗凈皮膚即可。每日一次,一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口服常規(guī)藥物。同時配合冷噴治療機冷噴面部的低溫刺激使蒸餾水霧化成極細微水霧.均勻地作用于面部皮膚。
面部皮炎往往是由多種不同原因而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炎癥,其病理變化多是表層出現(xiàn)細胞間水腫及細胞內水腫,其淺層有毛細血管擴張,水腫及單核細胞浸潤。治療方法雖然比較多,但起效快的療法仍是應用激素類藥物,但副作用大。中醫(yī)認為本病是由于稟賦不足,皮毛腠理不固,復感毒邪,毒熱蘊于肌膚上攻于面而發(fā)病。治療應以疏風、止癢、清熱、涼血為主。我科自治中藥微粉中的桑葉、菊花為君藥,兩藥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桑葉經歸肝肺,功用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古代醫(yī)家日:“尤祛肌表之熱,故治疹、瘡瘍。”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本品具有抗炎、抗變態(tài)反應之功,與祛風、清熱功效相符。菊花性味甘苦、涼,具有疏風、清熱、明目、解毒的功效,主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王春霞的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炎、抗衰老和抗氧化活性的作用。臣以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助君藥清熱之功,另奏止癢之效。吳春香等實驗顯示:地膚子醇提取物的高、中、低劑量組對兩種瘙癢模型均有顯著止癢作用,表明地膚子醇提取物有顯著的抗組織胺作用。牡丹皮和龍膽草為佐藥,清熱涼血,去血分之熱。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龍世林等研究發(fā)現(xiàn)牡丹皮有抗炎、止痛和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龍膽草經歸肝膽,功用瀉肝膽實火,古代醫(yī)家目:“霉瘡之毒,疳痃之瘍,皆屬相火猖狂。非此等大寒大苦。不足以瀉其烈焰,是又疏瀉下焦之余義。”紫荊皮為使,紫荊皮為豆科植物紫荊樹皮,有活血行氣、消腫解毒之功效,其抗菌作用較強。諸藥合用共奏涼血解毒、祛風止癢、抗炎抗過敏之功效。配合冷噴治療機冷噴面部的低溫刺激使蒸餾水霧化成極細微水霧.均勻地作用于面部皮膚,調節(jié)血管運動神經的功能,使紅腫的面部毛細血管收縮,血流減少,滲出減少,血流減少有利于水腫和炎癥消退,且低溫的刺激既可使血管收縮,充血減少,新陳代謝減低,又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使皮膚的敏感性降低。同時還可抑制皮脂分泌口,可更快更有效地達到清熱涼血解毒,消炎、消腫、止癢的目的.從而短愈合時間.減少皮膚色素沉著,增加美容效果。且簡單可操作性強,療效確切,是目前治療面部皮炎較理想的方法,具有臨床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