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做好我今冬明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醫(yī)藥救治工作,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獨特優(yōu)勢,省中醫(yī)藥局組織制定了《今冬明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醫(yī)藥防治指南》,詳情如下:
四川省今冬明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醫(yī)藥防治指南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咽痛咽干、關(guān)節(jié)肌肉酸痛、咳嗽、咳痰等為主要表現(xiàn),肺炎支原體、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鏈球菌等為常見的病原微生物,其治療當(dāng)以中醫(yī)辨證施治為主。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結(jié)合四川特點,制定本防治指南。
(一)中藥內(nèi)服
成人適用人群:普通人群或體弱易感人群。
小柴胡湯合防己黃芪湯
方藥:黃芪15g 柴胡10g 黃芩10g 黨參10g 法半夏10g 防己5g 白術(shù)10g 生姜10g 大棗10g 甘草10g
用法:每日1劑,水煎300ml,每日3次,每次100ml,連續(xù)服用3—5日。
兒童適用人群:正常體質(zhì)兒童。
辛涼透表湯
方藥:川銀花5g 連翹5g 虎杖5g 薄荷3g 葛根5g 藿香5g 烏梅5g 甘草3g
用法:泡水飲。7—12歲兒童,1日1劑,其他年齡組酌情增減。
(二)穴位按摩
1.大椎穴
功效: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fēng)寒,提高正氣的功效。通過艾灸、拔罐、按摩等操作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既可散寒又能泄熱。
定位方法:后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按摩方法:指揉法。拇指螺紋面置于大椎穴,拇指和前臂部主動用力,進行節(jié)律性按壓揉動。
2.風(fēng)池穴
功效:具有清頭明目、祛風(fēng)解毒、通利宮竅的功效?梢愿纳祁^痛、眩暈、鼻塞、咽喉腫痛、頸項強痛等病癥。
定位方法:在頸后區(qū),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揉法。以指端、掌或者魚際著力于穴位做環(huán)旋揉動,每次揉2分鐘—3分鐘。
3.魚際穴
功效:宣肺清熱,利咽止痛?梢愿纳瓶人浴⒀屎砟[痛、失音等病癥。
定位方法:在手外側(cè),第1掌骨橈側(cè)中點赤白肉際處。
按摩方法:揉法?芍苯佑檬持富蚰粗父棺霏h(huán)狀揉動,每次揉2分鐘—3分鐘。
4.肺經(jīng)
主治:本經(jīng)腧穴主治有關(guān)“肺”方面所發(fā)生的病癥:咳嗽,氣急,喘息,心煩,胸悶,上臂、前臂的內(nèi)側(cè)前緣酸痛或厥冷,或掌心發(fā)熱。
按摩方法:操作者或患者可用一側(cè)的手掌沿著手太陰肺經(jīng)的經(jīng)絡(luò)走向,從胸部的上外側(cè)開始,向腋下、手臂到指端穴位上進行反復(fù)推動,一般建議可以反復(fù)推10次,直至皮膚潮紅或發(fā)熱為止。注意操作時力度應(yīng)輕柔,以患者能接受為宜,以免引起患者受傷。同時可以與肺經(jīng)刮痧療法加強疏散風(fēng)熱、宣肺止咳作用。
(三)中藥外用
成人:
中藥浴足法
藥物組成:麻黃20g 桂枝20g 荊芥20g 防風(fēng)20g 白芷20g 羌活25g 蒼術(shù)25g 艾葉20g
用法:加溫水適量,浴足,至身體微汗出。
功效:疏風(fēng)散寒、解表,預(yù)防呼吸道疾病傳染。
兒童:
1.香囊佩戴法
藥物組成:黃芪2份、蒼術(shù)2份、白芷1份、藿香1份、石菖蒲1份、艾葉1份。
用法:制成香佩包,置于胸前或者放于枕邊,每周更換1次。
2.中藥浴足法
藥物組成:桂枝15g 桑枝15g 細(xì)辛10g 炮姜5g 舒筋草15g 紅花5g
用法:水煎泡腳用,隔日1次。
(一)成人推薦方案
1.外感風(fēng)寒
(1)風(fēng)寒束表
臨床表現(xiàn):惡寒,發(fā)熱,或高熱不退,頭痛,身痛,鼻塞流涕,咽部不適,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
葛根湯
方藥:葛根30g 麻黃15g 桂枝10g 白芍10g 生甘草10g 生姜10g 大棗10g
服法:每日1劑,水煎300ml,分3次口服,每次100ml。以下成人處方服法相同。
中成藥推薦:荊防顆粒、散寒解熱口服液、通宣理肺丸等。
(2)風(fēng)寒夾濕
臨床表現(xiàn):頭痛,惡寒,身痛,身重,胸悶不饑,午后身熱,或高熱不退,困倦乏力,或兼咳嗽,痰粘,惡心欲嘔,腹瀉或大便黏滯不暢,舌苔白膩,脈濡。
治法:辛溫解表、散寒祛濕。
麻黃加術(shù)湯合三仁湯
方藥:麻黃15g 桂枝15g 甘草5g 杏仁15g 蒼術(shù)30g 杏仁15g 滑石15g 通草10g 白豆蔻15g 竹葉15g 厚樸10g 薏苡仁20g 法半夏15g
中成藥推薦:藿香正氣液、九味羌活丸等。
(3)風(fēng)寒襲肺
臨床表現(xiàn):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痰色白質(zhì)稀,伴鼻塞流涕,頭痛,肢體酸痛,或惡寒、發(fā)熱,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fēng)散寒,宣肺止咳。
金佛草散合止嗽散
方藥:炙旋復(fù)花15g 前胡15g 荊芥15g 法半夏15g 生姜10g 大棗10g 麻黃15g 赤芍15g 生甘草10g 桔梗15g 紫菀15g 枳殼15g 僵蠶15g
中成藥推薦:風(fēng)寒咳嗽顆粒、麻杏止咳糖漿、蘇黃止咳膠囊等。
2.外感風(fēng)熱
(1)風(fēng)熱襲表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或高熱不退,口渴,不惡寒,微汗出,或兼頭痛,咽痛咽干,鼻塞流涕,咳嗽,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
治法:辛涼解表。
加減銀翹桑菊白虎湯
方藥:桑葉15g 菊花15g 銀花15g 連翹20g 忍冬藤15g 薄荷15g 地骨皮15g 生石膏40g 知母10g 滑石15g 蟬蛻15g 黃芩15g 大青葉15g 蘆根15g 梔子15g 石斛15g
中成藥推薦:柴黃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藍(lán)芩口服液等。
(2)風(fēng)熱夾濕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或高熱不退,頭身困重,無汗或汗出不暢,不惡寒或微惡風(fēng)寒,胸悶不饑,口渴不欲飲,或輕微咳嗽,便溏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解表化濕。
加味三仁湯
方藥:藿香15g 蘇葉15g 茯苓15g 法半夏15g 杏仁15g 白蔻仁15g 薏苡仁30g 通草15g 滑石15g 白茅根20g 蘆根20g 黃芩10g 黃連6g 桑葉15g 菊花15g 連翹15g
中成藥推薦:清熱化濕口服液、青翹抗毒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藿香正氣散等。
(3)痰熱壅肺
臨床表現(xiàn):咳嗽,咳痰,痰稠或黃,口渴欲飲,或微發(fā)熱,不惡寒,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滑。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加味千金葦莖湯
方藥:蘆根30g 桃仁15g 薏苡仁30g 冬瓜仁20g 杏仁15g 魚腥草20g 枇杷葉15g 桑葉15g 桑白皮20g 瓜蔞仁15g 桔梗15g 浙貝母15g 生石膏30g
中成藥推薦:百咳靜糖漿、川貝枇杷糖漿、蛇膽川貝液、鮮竹瀝、急支糖漿等。
(4)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xiàn):病程較長,干咳少痰,低熱盜汗,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乏津,舌苔花剝、少苔或無苔,脈細(xì)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除煩。
竹葉石膏湯
方藥:竹葉15g 生石膏30g 沙參15g 麥冬30g 法半夏10g 粳米10g 甘草10g 黨參10g
中成藥推薦:生脈飲、生脈膠囊等。
3.陽虛外感
臨床表現(xiàn):多見于高齡人群,嗜睡,身倦乏力,納差,畏寒發(fā)熱,身痛,無汗,四肢厥冷,舌淡苔薄,脈沉或微細(xì)。
治法:溫陽解表。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加味
方藥:麻黃10g 細(xì)辛6g 制附片10g(先煎1小時)甘草10g
中成藥適當(dāng)選用:參附注射液合散寒解毒口服液等。
4、內(nèi)閉外脫證
臨床表現(xiàn):呼吸困難,動則氣喘,伴神昏,煩躁,汗出肢冷,舌質(zhì)紫暗,苔厚膩或燥,脈浮大無根。
治法:扶正開閉,救逆固脫。
茯苓四逆湯加減
方藥:制附片15g(先煎1小時) 干姜10g 甘草10g 人參20g 茯苓15g 龍骨30g 牡蠣30g
送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
中成藥推薦:參附注射液等。
(二)兒童推薦方案
1.風(fēng)寒證
臨床表現(xiàn):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肢體倦怠,不思飲食,鼻流清涕,噴嚏,咳嗽,痰白,惡心嘔吐,腹瀉或大便黏滯不暢,口不渴,咽不紅,舌質(zhì)不紅,舌苔白膩,脈浮緊,指紋浮紅。
表證明顯,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加減。
方藥:荊芥10g 防風(fēng)5g 茯苓10g 獨活5g 柴胡10g 枇杷葉10g 川芎5g 羌活5g 桔梗5g 紫蘇葉10g 薄荷10g 甘草3g
中成藥推薦:荊防敗毒散、荊防顆粒等。
咳嗽明顯,疏風(fēng)散寒,宣肅止咳,華蓋散加減。
方藥:麻黃5g 杏仁5g 桑白皮10g 紫蘇子10g 陳皮10g 茯苓10g 前胡10g 枇杷葉10g 炙甘草3g
中成藥推薦:通宣理肺顆粒等。
服法:該劑量為7—12歲兒童每日推薦劑量,其余年齡段根據(jù)患兒年齡和病情酌情加減。以下兒童處方服法相同。
2.風(fēng)熱證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風(fēng),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流濁涕,噴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黃,咽紅腫痛,口干渴,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指紋浮紫。
表證明顯,辛涼解表,銀翹散加減。
方藥:川銀花10g 連翹10g 防風(fēng)10g 牛蒡子10g 荊芥10g 桔梗5g 薄荷10g 虎杖10g 蘆根10g 竹葉10g 建曲10g 甘草3g
中成藥推薦:抗感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蒲地藍(lán)消炎口服液等。
咳嗽明顯,疏風(fēng)清熱,宣肺止咳,麻杏石甘湯加減。
方藥:麻黃5g 杏仁10g 生石膏10g 川銀花10g 連翹10g 葶藶子10g 瓜蔞皮10g 薄荷10g 蘆根10g 枇杷葉10g 炙甘草3g
中成藥推薦:小兒咳喘靈顆粒、小兒肺熱咳喘顆粒等。
3.濕熱證
臨床表現(xiàn):持續(xù)發(fā)熱,暮夜尤甚,口干,咽痛,納呆、大便干結(jié),或便溏不爽,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指紋紫滯。
表證明顯,清熱化濕,宣肺除痹,木賊宣痹湯加減。
方藥:木賊10g 射干10g 郁金10g 通草5g 枇杷葉10g 法半夏10g 黃芩10g 紅藤10g 青皮10g 檳榔10g 滑石10g 甘草3g
中成藥推薦:金蓮清熱泡騰片、連花清瘟顆粒等。
咳嗽明顯,清熱化濕,宣肺止咳,葦莖宣痹湯加減。
方藥:蘆根10g 桃仁5g 薏苡仁10g 冬瓜子10g 杏仁5g 射干10g 郁金10g 通草5g 瓜蔞皮10g 枇杷葉10g 葶藶子10g 甘草3g
中成藥推薦:抗病毒顆粒/抗病毒糖漿、復(fù)方魚腥草片等。
4.痰熱證
咳嗽痰黃,稠粘難咯,面赤唇紅,口苦作渴,或有發(fā)熱、煩躁不寧,尿少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指紋色紫。
清熱化痰,宣肺止咳,新制六安煎加減。
方藥:茯苓10g 京半夏10g 化橘紅10g 杏仁10g 葶藶子10g 黃芩10g 浮海石10g 天花粉10g 前胡10g 枇杷葉10g 甘草3g
中成藥推薦:金振口服液、小兒肺熱清顆粒等。
5.陰虛肺熱證
臨床表現(xiàn):病程較長,干咳少痰,低熱盜汗,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zhì)紅乏津,舌苔花剝、少苔或無苔,脈細(xì)數(shù),指紋淡紅。
養(yǎng)陰清肺,潤燥止咳,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加減。
方藥:沙參10g 麥冬10g 玉竹10g 天花粉10g 桑葉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蜜百部10g 炙甘草3g
中成藥推薦:養(yǎng)陰清肺口服液、川貝枇杷糖漿等。
6.肺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xiàn):咳嗽無力,喉中痰鳴,低熱起伏不定,面白少華,動輒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舌質(zhì)偏淡,舌苔薄白,脈細(xì)無力,指紋淡。
補肺健脾,益氣化痰,人參五味子湯加減。
方藥:太子參10g 茯苓10g 白術(shù)10g 五味子5g 麥冬10g 枇杷葉10g 紫蘇子10g 山藥10g 炙甘草3g
中成藥推薦:健肺丸等。
注:1、以上藥物請按藥品說明書或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使用。
2、如高熱不退、咳嗽加劇,請前往醫(yī)院就診。